9397威利斯至尊品牌源于

9397威利斯至尊品牌源于

9397威利斯至尊品牌源于
当前位置 : 首页 > 疫情防控 > 防控动态 > 正文
防控动态
【疫后教育变革】雷万鹏:在线教育发展不可回避的五个问题
  • 来源:9397威利斯至尊品牌源于融媒体中心
  • 发表日期:2020-07-08
  • 阅读次数:
  • 作者:雷万鹏
  • 编辑:胡杨平

2020年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与教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抗疫期间,各地普遍以在线教育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目标。在线教育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调查发现:在线教育因平台承载力有限无法应对大规模并发访问,网路卡顿、频繁掉线、农村网络信号不稳定现象时有发生,网络课程资源匮乏,教师与学生信息素养也亟需提升。疫情期间的在线教育旨在解决学生“无学可上”的一种应急措施,长远来看在线教育到底应如何发展,如何评估在线教育的效果,如何探索有效的在线教育治理体系,这些问题亟需理性反思。

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抉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从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看,疫情期间在线教育发展暴露的问题不能被漠视,这些问题若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将制约我国教育的长远发展。本文主要从功能定位、效果评判、教育公平、治理体系和发展哲学等方面对在线教育进行反思。


一、在线教育与线下教育之关系

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在线教育与线下教育关系之理解存在两种偏误:第一种偏误认为在线教育就是把线下课堂搬到网上;第二种偏误认为在线教育优势明显,前途光明,最终必将替代线下教育。前者可称为“搬家论”,后者可称为“替代论”。“搬家论”认为在线教育只是将线下教学内容移到线上,通过网络直播或录播完成教学任务。在课程安排上,学校制定统一课表要求学生上线打卡;在教学形式上,教师以讲授法为主要教学形式。“信息技术+传统教学”的教育模式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的结构和生态,技术主导下“人灌+机灌”抑制了学生主体性,未能真正构建以学为中心,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生态。“替代论”认为在线教育将代替线下教育,成为学生学习的主渠道。疫情期间大量用户涌入,催生了在线教育行业的飞速发展。在线教育的旺盛需求导致人们过分夸大其功能,甚至有人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习场所将演变成一个个学习中心,在线教育终将完全取代传统的线下教育。

从人与技术的关系看,无论是“搬家论”还是“替代论”都是对信息技术功能的错误认识。“搬家论”之偏误在于仅仅将信息技术当作一种工具,忽视了信息技术的特性与优势。信息技术突破了传统教育以纸张、文字为媒介的局限,突破了人类活动的时空界限,改变了学习的生态系统,拓展了学习机会,具有去中心化、去同步化和开放共享特性。基于信息技术的在线教育应当突破传统教育“标准化生产”的局限,在学情诊断、学习分析、智能交互、精准教学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提供“私人订制服务”,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替代观”片面夸大信息技术作用,忽视了教育本质上是一个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情感交流所发挥的育人功能是任何技术不能替代的。加快在线教育与线下教育的融合,探索教育融合的有效方式,实现面对面学习与分布式学习的优势互补,构建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生态依然任重道远。


二、在线教育的效果评价

无论是在线教育还是线下教育,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都需要遵循儿童学习和成长规律。从全视域学习理论看,所谓学习是指生命有机体中任何导向持久性能力改变的过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完整的学习过程包含学习内容、学习动机以及学习互动三个维度。这意味着学习不是被动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而是个体主动筛选和加工信息的过程,是个体投入心智能量习得学习内容的过程,是个体与其他群体互动的社会化过程。

从学习内容看,疫情期间的在线教育普遍是以网络教学完成书本知识的传授。事实上,“停课不停学”的学习内容不能拘泥于书本知识,应当是一种基于生活的广义学习。在线教育应当立足生活,回归生活,通过开展项目式学习,问题解决式学习,让孩子们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了解疫情:,理解生命意义,体验道德情感,辨识多元价值,学会反思和成长。

从学习动机看,在线教育在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方面还面临很多困难。疫情期间笔者对部分教师和家长的访谈表明,因在线教育中师生分处不同空间,一部分学生学习动机不强,一边上网课一边玩手机。研究表明,个体心智情感的参与和投入是判断在线学习过程中深度学习是否发生的重要标准,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情态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在线教育如何将学与“玩”结合,寓教于乐,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这值得深入探究。

从学习互动看,调查发现当前在线教育中师生缺乏有效互动,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往往是学生为教师点赞,教与学的过程实际上处于分割状态。一项全国性调查研究显示,师生互动指数对互动效果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然而在调查样本中,66.8%的教师认为师生互动不充分是在线教育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如何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是在线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在线教育与教育公平问题

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如何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让每一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面临的重大议题。教育信息化发展如何影响教育公平?在线教育是缩小数字鸿沟还是扩大教育差距?是有助于教育公平还是加剧了教育不公平?从教育起点公平看,学生拥有的信息化装备将导致“第一道数字鸿沟”。受制于家庭经济条件与网络环境,疫情期间部分学生因缺乏在线学习条件无法保证“停课不停学”,这些学生主要分布于乡村与贫困地区,因乡村地区网络信号不好孩子们不得不跑到山顶上网课;从教育过程公平看,学生在线教育过程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阶层学生存在“第二道数字鸿沟”,所谓“第二道数字鸿沟”是指因信息技术使用带来的差异[12]。疫情中由于各地信息技术应用程度的差异,一些农村地区的学生仍停留在统一收看“空中课堂”阶段,而发达地区则利用AI技术、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实现学习任务打卡、作业在线批阅、个性化学习服务;从教育结果公平看,不同阶层群体参与在线教育的受益程度也存在差异。有研究对MOOC课程学习结果分析发现,弱势家庭的子女课程参与度与完成率显著更低。

在城乡二元经济社会背景下,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既存在“第一道数字鸿沟”,也存在“第二道数字鸿沟”。后疫情时代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应加强农村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通教育信息化发展“最后一公里”;重点提升农村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扭转教育信息化建设中“重建轻用”、“重物轻人”、“重城轻乡”的偏误;优化农村地区信息化教学资源供给,建立起以人的发展为本位,以人的多元化需求为导向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


四、在线教育的治理体系

审视我国在线教育可以发现,政府、学校、市场、社会之间并未形成有机的治理体系,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各自为政,功能与定位错位的现象。囿于体制机制束缚,当前数字化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仍存在供求不匹配问题。数字化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重复建设现象明显,各地建设的教育资源库及服务平台相互独立,因重复建设导致同质化与低效率;各级各类平台仅在技术层面互联互通,在应用与管理方面缺乏协同机制;在供给主体上,政府仍是数字化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主体,“政府评估准入,企业竞争提供,学校自主选择”的资源建设和配置机制仍未真正形成。换句话说,教育治理的“碎片化”制约了在线教育的发展。

实现不同主体间的协同治理,关键是界定不同主体的职责与功能。应对重大疫情的在线教育实践彰显了不同主体的比较优势:政府在公共规则制定、基础设施建设、在线教育质量标准设定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腾讯、华为等企业拥有强大的技术与规模优势,其自主研发的在线教育平台功能更强大;高校拥有智力优势,在研发优质在线教育资源方面有比较优势;中小学和家庭是在线教育重要的参与者与需求主体。构建政府引导、机构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在线教育治理格局,关键是厘清在线教育中政府、市场、社会、学校的职责与边界,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吸引各利益相关者有动力参与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后疫情时代,在线教育治理体系。


五、正确处理人与技术的关系

当前我国在线教育领域存在比较明显的技术决定论倾向,集中体现在“去教师化”与“线性因果观”。每当一种新的信息技术诞生,学术界都会呼吁将新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回应时代需求,推动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在教育信息技术创新与运用中却普遍缺乏教育学(人)的视角,教师作为技术使用主体在技术研发过程中缺位,导致技术创新的“去教师化”。“去教师化”的另一个表现是过分夸大技术的效果,认为技术最终会取代教师,教师职业会消亡。在人与技术的本质关系上,人是目的,技术是工具和手段,技术存在的价值是为人服务,而不是人被技术所奴役。在信息化社会,人与技术的关系也是一个相互调适相互适应的过程:一方面教师要开放式地对待信息技术,不断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素养;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也需要契合教师需求,适应教育规律。那些不顾实际过于强调教师适应技术的做法,一味指责教师信息素养不高的做法其实是凸显了技术的话语霸权,背离了人与技术的本质关系。

毋庸置疑,技术是重要的,一部人类文明进化史就是一部技术变迁史,人类生活离不开技术,但是技术只是部分替代人力而不是完全替代。教育活动中信息收集、存储与传递可以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但教师对学生言传身教、品德养成、情感熏陶的作用是技术所无法替代的。“线性因果观”忽视教育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认为新技术一旦用之于教育活动就能带来预期的成效。事实上,人与技术的关系不应是人“控制”技术或技术“控制”人,而是人与技术的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当技术越是有机地融入人的活动,技术就越能被人接受,这就是人性化的技术。

因此,在教育活动中过分夸大信息技术的作用,凸显信息技术的存在其实是一种“不自信”——因为只有当技术被人同化而失去存在性时,技术就不再是人的异己的客体,而成为人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同食物被我们同化而成为人体一部分时,我们就不再感到食物的存在,只有当食物有问题导致“消化不良”时我们才意识到食物的存在。从教育生态学视角看,信息技术要在生态系统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态位”,必须与技术使用者(教师与学生)的特质与需求相契合,必须尊重人的成长规律,必须回归人的发展之本源目的,必须符合教育发展规律才能真正融入教育生态,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原文链接:http://news.ccnu.edu.cn/info/1002/34142.htm

Copyright ? 9397威利斯至尊品牌源于 地址:武汉市珞喻路152号。电话: (027) 6786 8256 传真: (027) 6786 5715 邮编:430079

9397威利斯至尊品牌源于